本文转自:海西晨报十大配资公司平台
翔安区巷舫教育促进会揭牌成立。
翔安区舫山小学供图
晨报记者 陈晓青
近日,厦门市翔安区巷舫教育促进会(以下简称“巷舫教育促进会”)在翔安区舫山小学举行成立大会。当巷舫教育促进会会长杨小平再次踏入母校,这位毕业50余年的舫山小学校友心中感慨万千。
“当年我趴在教室窗台上课的光景历历在目,如今竟能以校友身份回到这里。”杨小平感叹道。而这种身份转换,恰是巷舫教育促进会最动人的内核——138名会员中绝大部分是舫山小学校友,其中既有80多岁的老者,也有在职场中意气风发的年轻人,他们共同编织着对母校的深情回馈。
在翔安,像巷舫教育促进会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。今年5月10日,舫中教育发展促进会在翔安一中落地。不同于以往由社区或行政村牵头的奖学模式,这个教育促进会几乎由校友“包场”,把“高考后奖励”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。
记者了解到,类似这两个教育促进会采用的“校友反哺母校”模式,在翔安虽处于萌芽状态,却已显露出制度化发展的前景。无论是舫中教育发展促进会还是巷舫教育促进会,都希望通过制度化设计将零散的个人善举转化为可持续的“公益生态”,让“今天我以母校为荣”的情怀,真正转化为“明天母校以我为荣”的行动,旨在营造“政府引导、校友主导、社会参与”的教育发展新格局。
站在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,这两个教育促进会的实践给出了启示:当“校友反哺母校”从个体善举升华为集体行动十大配资公司平台,当教育公益从单向捐赠转向生态共建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金与资源的流动,更是全社会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在不断加深——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需要政府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协同演奏的“交响乐”。在这场永不停歇的接力中,每个参与者既是受益者,也是奉献者,将共同构建翔安教育公益新范式。
金元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